特殊教育与学前教育学院
石晓辉
前段时间出差,四五天不在家,回来时家人告诉我,我不在家期间,QQ很乖,也没有提起过妈妈。他们又进一步对此事做出评论:妈妈对孩子好有什么用?照样人走茶凉!
听了这样的话,我没有任何不悦,相反QQ的表现让我很欣慰,在我这个“心理学家”看来,QQ的表现恰恰说明了妈妈教育的成功。这次出差是一个短期分离,本身就不该对孩子构成太大的压力。况且分离前妈妈就向QQ做了交代,比如妈妈为什么出去,什么时候会回来,妈妈不在家期间,QQ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,他又该如何表现等等。这些天QQ很乖的表现说明他没有因为妈妈的离开而过分焦虑,因为他知道妈妈过些天就会回来。
相反如果孩子两岁后和妈妈分开还总是烦躁不安,我倒认为这可能说明妈妈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存在一些问题,比如妈妈没有坦诚地和孩子交待或讨论过分离,使得孩子对妈妈的离去和返回都缺少控制感;或妈妈承诺的事经常没有兑现,使他们没有对妈妈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。
如果用一个心理学专业名词来解释,就是QQ的“分离焦虑”处理得比较好。一直以来,这也是我比较自豪的地方。差不多在他1岁的时候,他就能安然面对妈妈上班出门,和妈妈道别。再到后来他入幼儿园,也没有哭过,每次都安然地跟家人一起去幼儿园,然后道别。
心理学认为,每个孩子都会经历“分离焦虑”的阶段,即在妈妈或其他重要他人离开后,会不安,但每个孩子焦虑的程度,以及克服分离焦虑的早晚会有差异,这种差异主要取决于孩子内心的安全感是否充分。所以我觉得QQ之所以能够较好地面对这次短暂分离(分离时间长了肯定还是不行),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和妈妈相处的时间多,和妈妈的感情深厚。我不赞成那种为了培养男孩的独立精神,从小就不应多和妈妈相处的观点,相反我认为无论男孩女孩从小都应当多和妈妈在一起,因为妈妈最能给孩子安全感,而孩子只有对这个世界建立起充分的安全感,将来才会自信和坚强。一直以来,在孩子身上,我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,就是希望用我的爱为他的心理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,希望他在今后独立生活的时候能够勇敢面对。就像这次出差,当“母爱”暂停供给的时候,他还能有足够的心理养分来维持心理机能的平衡所需。
“教是为了不教,养是为了不养”。老师不能满足于学生对自己威慑的服从,家长也不要总是希望孩子离不开自己,教育的真谛是要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治精神。